电商成了天下最难做的生意?
CEO 速读预览
“这篇文章犀利剖析了电商生态的异化,直击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困局。作为从业者,我深感商业‘初心’与‘现实’的博弈之痛。作者朱金科提出的‘可持续生态’路径,正是行业亟需的清醒剂——唯有回归‘让好产品遇见对的人’的本质,才能打破流量内卷的恶性循环。推荐每一位电商人阅读,共思破局之道。”
——张先生,某商业平台创始人
写在前面
1999年,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对着18位创业伙伴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彼时的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B2B平台,淘宝尚未诞生,支付宝还未问世,中国互联网的浪潮才刚刚掀起。那时的马云,像一位理想主义的传教士,坚信互联网能打破信息壁垒,让中小企业摆脱传统商业的桎梏。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当阿里巴巴成长为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庞然大物,当淘宝、天猫成为无数商家又爱又恨的流量高地,当拼多多、京东、抖音电商纷纷加入这场商业游戏时,人们不禁要问:
电商,怎么反而成了天下最难做的生意?
第一章 从赋能者到规则制定者:商业生态的异化
早期的淘宝,确实让无数中小商家尝到了甜头。免费开店、低门槛运营、流量相对公平分配,让无数个体户、小工厂、农民创业者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然而,随着平台规模扩大,商业逻辑悄然改变——流量不再是普惠资源,而是需要竞价购买的“商品”。
1、竞价排名、直通车、超级推荐,商家不得不投入越来越多的营销费用,才能让自己的店铺被消费者看到。
2、算法推荐机制让流量向头部品牌倾斜,中小商家即便产品优质,也可能因缺乏资金推广而被淹没。
3、平台规则日益复杂,从店铺评分到物流时效,从售后响应到直播带货,商家被迫适应不断变化的玩法,稍有不慎就会被降权、罚款,甚至封店。
2024年,某淘宝中小商家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写道:“十年前,我靠淘宝养活了一家五口;十年后,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算今天要烧多少钱买流量。”
第二章 直播电商与“红旗效应”:商业生态的失衡
如果说传统电商尚且给商家留有一丝喘息空间,那么直播电商的崛起,则彻底加速了商业生态的失衡。
1、头部主播垄断流量,一场直播动辄带货数亿,但中小商家要挤进直播间,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坑位费+佣金,甚至被迫接受“全网最低价”的压榨。
2、平台算法更倾向于推荐“爆款”,导致商家不得不疯狂降价、补贴,甚至亏本冲销量,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3、消费者习惯被重塑,人们越来越依赖“低价+冲动消费”,而非理性购物,这使得真正靠产品和服务生存的商家举步维艰。
这种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红旗效应”——就像草原上所有的羊都朝着同一片红旗奔跑,最终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生态崩溃。
三、初心与现实的博弈:商业的宿命?
马云曾在2019年退休时说过:“阿里巴巴的使命不是赚钱,而是解决社会问题。”然而,当一家企业成长为巨头,它必然要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股东的利益诉求、竞争对手的挑战。
初心固然美好,但商业的残酷逻辑往往会让理想让步于现实。
不过,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积极的尝试:
比如,阿里推出“AI选品助手”“智能定价系统”,试图用技术降低中小商家的运营门槛。
再如,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倒逼供应链优化,让部分农产品和工厂直供模式受益。
还有,京东自建物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家的配送压力。
但这些举措,是否足以扭转整个电商生态的异化?答案或许并不乐观。
金科呼唤:走可持续生态的商业正道
作为中国战略品牌专家,金科认为:商业的本质,应该是“让好的产品找到对的人”,而非让流量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如果电商平台继续沉迷于“流量收割”,最终只会让商家疲惫、消费者失望,甚至反噬平台自身。
真正的商业正道,或许应该回归以下几点:
1、流量分配更公平,让优质中小商家也能获得曝光机会。
2、减少对“低价内卷”的依赖,鼓励商家靠产品和服务竞争,而非单纯靠烧钱买流量。
3、平台规则透明化,减少“暗箱操作”,让商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机器有‘芯’,人有‘心’。”电商的未来,不应只是算法的冰冷计算,而应回归商业的本质——让交易更高效,让生意更简单,让社会更美好。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电商平台能否找回那份最初的理想,或许将决定它们未来还能走多远。
(互动一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更多人阅读受益!)
作者:朱金科
一个爱国拥党、笔耕不辍的战略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