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将常喊“大战三百回合”,一回合是啥概念?看完就懂了
“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吾大战三百回合?”
这句豪言壮语出自《三国演义》,张飞——即蜀汉的名将张翼德,在书中与马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决。两人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直到点燃火把,换马再战,但始终未能分出胜负。最终,是诸葛亮设计通过贿赂张鲁的谋士杨松,让杨松告知张鲁“马超要造反”,迫使马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刘备则趁机劝降了马超。
“大战三百回合”这类豪言壮语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是由将领们所说,但所谓的“一回合”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实,真实的战斗过程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车战是主要的战争方式。根据《司马法》记载:“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其中,“甲士三人”指的是战车上的三名关键成员:左边的“射”即弓箭手;中间的“御”是驾驶战车的人;右边的“车右”负责近战防御,通常持戈盾作战。
战车交战时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首先是弓箭手进行远程射击,接着车右展开近战,战车擦身而过后,又是双方弓箭手再次交锋,这个过程被称为“合”,即交战。战车会调头,准备进行第二次进攻,而这个掉头的过程则叫做“回”。然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无法取胜,会选择撤退,战车逃离战场,便没有“回”这一环节。换句话说,有“回”必有“合”,但“合”之后未必会有“回”。
展开全文
如此反复进行,三百回合的战斗持续时间是难以想象的。而为了避免战车相撞或错失战机,战车在掉头时需要紧跟前一次的车辙印行驶。古人战斗的节奏相对较慢,且充满了战略思考,不仅仅是暴力的冲突。
《孙子兵法》提到,战斗中不讲“武德”,战术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即便采用阴谋、智计等手段,也不乏胜利的可能。西汉武帝时期,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北方的匈奴,匈奴依靠骑马作战,战法与传统的车战完全不同,因此古代战斗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大战三百回合”这个说法,也逐渐从车战中的交锋转变为两名将领的对决。
这里的“回合”与车战的“回合”不同。简单来说,在将领之间的对决中,一个“回合”就是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御的过程。例如,一将使用兵器攻击,另一方成功招架,算作一个“回合”。如果一方攻击得手,未被对方防住,那便不是“回合”了,通常意味着对方的实力较弱。一场对决中,几回合的交锋会让两名将领逐渐消耗体力,考验他们的智慧与技艺。
那么,为何古代的将领常常豪言“大战三百回合”?这其实与古人的语言习惯有关。古人常夸大其词,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或是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更多挑战。“三百回合”往往并非字面上的三百个回合,而是指一场激烈、持续的对决,可能十几个回合或几十个回合就已足够分出胜负。
毕竟,古代将领并不是单纯依赖武力,而是要具备战略眼光、指挥全军的能力。在战场上,进攻、防御、撤退的指挥都是由将领决策的,而将领自身的武艺与领导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军队的士气。若一方将领处于劣势,士气低落,整个军队可能会在不战自败的情况下失去战斗力。
如果真要按“三百回合”打下去,那不仅需要极长的时间,也非常考验体力与耐力。人并非机器,长时间的对抗肯定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战斗中的士兵也不可能从早到晚目睹将领的长时间激战。因此,所谓的“大战三百回合”,更多的是一种表达豪气与坚持精神的方式,而不是字面上的精准数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