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九位县侯,有两人名不见经传,为何封侯时间却比魏延还要早?

2025-08-19 13:22:45 6694

蜀汉在封侯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谨慎和克制,刘备在世时,能拥有爵位的臣子寥寥无几。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人,直到刘禅即位后才得以封侯。从不完全统计来看,整个蜀汉政权中,拥有爵位的臣子总数不超过50人,其中县侯的数量大概只有9位(不包括诸如张飞的西乡侯和诸葛亮的武乡侯等具有争议的情况)。这些县侯包括:南郑侯魏延、平襄侯姜维、安汉侯王平、宕渠侯句扶、陈仓侯马岱、济阳侯吴懿、绵竹侯吴班、阳泉侯刘豹以及青衣侯向举。

从这份名单来看,魏延、姜维、王平、句扶、马岱、吴懿、吴班等七位,均为蜀汉后期屡立战功的名将。即使吴懿和吴班有外戚的背景,他们的军功也不能被忽视。在这群人中,魏延被封为南郑侯的时间最早,而刘豹和向举这两个较为不显眼的名字,可能比魏延还要早获得封侯之位。史料中对他们的记载稀少,且未见他们有特别突出的战功。那么,刘豹和向举为何能够在如此早的时间被封为县侯呢?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从《三国志·先主传》中的简要记载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推刘备称帝。”

这段记载让我们得知,刘豹和向举都在此时被提及,且他们的身份并不简单。尽管史料中并没有深入阐述他们的背景,但结合其他史料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出他们获得封侯的原因。

展开全文

首先,阳泉侯刘豹的身份很可能与汉室宗亲有关系。阳泉县在两汉时期有两个地方,分别是今安徽霍丘县西北和今四川德阳市西北。刘豹所在的阳泉县可能与刘备的故乡有某种关系,而刘豹本人可能是六安王刘恭的后代。六安王的家族一度在东汉时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作为汉室宗亲的刘豹被刘备封为阳泉侯,是情理之中的事。另一种可能性是,刘豹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并非六安王的直系后代,然而刘备的宗亲本就稀少,出于对自己亲族的重视,刘备特意设立阳泉县,并将其封给了刘豹。

而青衣侯向举的情况也很有意思。青衣县原属蜀郡,可能源自于青衣羌国。在汉章帝时期,青衣县被更名为汉嘉县。向举可能是巴郡“南郡蛮”中的一员,且他的家族可能在汉武帝时期改为汉姓“向”。他也有可能是青衣羌国的王室后裔。刘备进入益州后,向举选择归附,并因此被封为青衣侯。作为一个部族首领,向举不仅忠诚于刘备,而且拥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因此,刘备封他为县侯,也并非全然出于“劝进之功”,而是因为他背后的部族和对刘备的效忠。

从这两个人物的情况来看,刘豹和向举之所以能被早早封侯,关键在于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和家族利益。刘豹作为汉室宗亲,代表了刘备对自己家族的重视和传承,而向举作为归附的部族首领,则是刘备对益州地理和政治整合的战略安排。对于刘备来说,封这两位为县侯,不仅是为了稳固后宫的势力,也是为了确保地方的稳定与忠诚。

因此,阳泉侯刘豹和青衣侯向举的封侯,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政治需要,也与蜀汉初期对地方的治理和对部族的调和有着密切的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