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多繁辨析之「撚、捻」→「捻」
辨音:「撚」音niǎn[ㄋㄧㄢˇ],「捻」音niǎn[ㄋㄧㄢˇ]或niē[ㄋㄧㄝ]。
辨意:
「撚」是指執、持、以手指揉搓、以手指持取、彈奏琵琶技巧之一、蹈蹂、踐踏、驅趕,如「撚指」(搓揉手指,形容很快)、「撚酸」(吃醋、嫉妒,亦作「捻酸」)、「吃醋撚酸」(比喻嫉妒)、「加撚」(將纖維撚成紗,再將紗、絲撚成線或繩索,為紡織生產的主要過程之一,在紗線和繩索生產中,將纖維或紗線並合成連續紗縷的過程稱為「加撚」)、「撚錢」(用指彈或吹氣旋轉錢幣的遊戲)、「撚分子(niǎnfènzi[ㄋㄧㄢˇㄈㄣˋ˙ㄗ])」(眾人湊錢,共做一事)、「撚靶兒」(挑擔賣雜貨的小販轉動貨郎小鼓的動作,藉以發出聲音,吸引顧客,亦作「撚把兒」)、「紙撚兒」(以紙搓成繩索狀的東西,用來引火或蘸物,亦作「紙捻兒」)、「輕攏慢撚」(一種彈琵琶的手法)、「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等。
而「捻(niǎn[ㄋㄧㄢˇ])」則是指用手指搓揉、用手指將紙或線搓揉成的條狀物、驅趕、成群之人,如「捻熄」(搓捻使之熄滅)、「捻掿(nuò[ㄋㄨㄛˋ])」(手指輕捏)、「捻針」(一種中醫針灸刺法,以拇、食、中三指持針,搓動旋轉,以利進針、出針的操作或催動氣血運行)、「捻泛」(配合他人的言語或動作)、「搞七捻三」(隨便發生男女關係)、「捻子」(搓緊成條的繩狀物,如「火捻子」、「藥捻子」等,亦稱「筒子」或「捻兒」;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活動於北方的捻匪)、「接捻子」(指暗中傳送信件,「捻子」指搓揉成條狀的紙)、「油紙捻子」(一種照明用具,以粗厚的紙,蘸桐油或其他油類,待乾之後裁成條狀,搓揉成捻子,遇暗時,點燃一頭,拿在手上照明)、「繫(jì[ㄐㄧˋ])捻兒」(特製的絲繩,細如燈心草,堅挺可穿物,多用來繫玉石墜,亦作「記捻兒」)、「火捻」(以火紙捲成,用來點火的細管狀物,亦稱「火煤子」)、「一捻」、「一捻紅」(「牡丹」或「山茶」的別名)、「雙捻布」(指粗麻布)、「捻神捻鬼」(驚恐慌張,彷彿遇到鬼神的樣子)、「捻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活動於北方的盜匪,原為安徽、河南、山東一帶的鄉民,為了驅疫避災,點燃油紙捻玩龍戲,稱之為「捻」,參加的多為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地痞無賴,後來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橫行鄉里,為害甚大,亦稱「捻子」)、「捻亂」(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發生於北方的民間動亂事件,原為安徽、河南一帶的鄉民點燃油紙捻玩龍戲來驅疫避災,久而聚結成為盜匪,勢力擴大至北方數省,首領為張洛行、張宗禹、賴文光,與太平軍互相聯絡照應,行蹤飄忽難以捉摸,同治六年分為東、西二股,西捻為左宗棠、李鴻章所平定,東捻則滅於曾國藩)等。
「捻(niē[ㄋㄧㄝ])」則是指捏(用拇指與其餘手指夾住)、握持、量詞(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相對握著的數量,猶「把」字,「一捻」形容細或少),如「拿捻」(用手拈取)、「捻合」(指把東西揉捏在一起或湊合,亦作「捏合」)、「捻塑」(以黏土或其他泥狀物為材料,用手捏按揉搓,做成人物或器具的粗胚,亦作「捏塑」)、「捻舌」(搬弄口舌,說閒話或謊話)、「捻鼻」(態度輕鬆的樣子)、「捻著鼻子」(勉強承受,忍氣吞聲,不情願卻又不敢表示,亦作「捏著鼻子」)、「捻腳捻手」(放慢動作,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的樣子,亦作「捏腳捏手」、「捏手捏腳」、「捻手捻腳」或「躡手躡腳」)等。
文獻連結:
撚 捻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打開 打開
《國語辭典》(萌典) 打開 打開
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打開打開
《國語辭典簡編本》 打開 打開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打開 打開
《成語典》 打開 打開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打開 打開
漢語多功能字庫(香港)打開 打開
筆順學習 打開 開關
關閉「筆順學習」
相關條目或文章推薦:
一簡多繁辨析之「臺、檯、颱、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