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出版摭拾

2025-07-22 09:23:57 9857

​​

老杜说书

现在我们提起武汉地区的出版,出现在头脑的第一个词也许就是“武汉书”,尽管这只是武汉部分民营书商山寨出版行径得来的恶名,但多少反映出野蛮生长前仆后继的中国民营书商中武汉占有着无人能替的位置,曾几何时,长沙、武汉、郑州、西安都是民营书业发达之地,而今市场洗牌多次之后只有武汉还聚集着一批书商,在2020年的北京民营图书订货会上,不乏他们的身影。

然而本文着意探讨的并不是这一路货色,而是真正留在读者记忆中的那些有影响的出自武汉出版界的好书。

◆行业媒体报道“武汉书”

湖北有着常规的人民、教育、文艺、科技、美术、古籍几大社,还有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华中科技等大学社,加上隶属武汉市委的武汉出版社,出版社阵容在地方上可谓不小,比隔壁的安徽、江西都体量大。

但事实上,近些年全国的出版质量并不怎么样,销售市场被电商绑架,大众畅销书机制驱赶高品质的思想内容,即便高精尖的选题大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而在编辑力量上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出版社的主要任务似乎不是出书,而是求稳,所以地方的出版选题少之又少,选题也大多是乏善可陈,内行的读者去瞅瞅一个出版社有什么好书,几乎一眼就可以望尽。

湖北的出版就是在这种大环境当中,地处华中大市场,传承荆楚文化,面对多所高校资源,但今天表现在出版上似乎没有匹配出应当的作为。

然而,武汉在出版上,不论是曾经的历史上还是过往不久的时间里,绝对是掷地有声的!我一直认为华中地区的人们普遍是敢干的,虽然粗蛮些,甚至不修边幅带些匪气,骨子里其实是有股干劲的,我们不得不从一份杂志说起。

◆《青年论坛》1984年创刊号和1987年终刊号

《青年论坛》的故事

1985年前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谈论的背景下,各地的社科院和高校是最为活跃的思想前沿地带,在北京诞生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中国与世界”等思想派别,同时《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世纪文库》等大型出版物上市,热闹非凡;与此同时,外地有上海的《思想家》杂志和贵州的“传统与变革”丛书,再就是武汉的《青年论坛》了。

《青年论坛》是一本32开印制很一般但内容颇为大胆的开放杂志,由湖北省社科院主管,李明华、王一鸣创办并主编,从1984年12月创刊号到1987年1月号整顿停发共出刊14期(双月刊),这份刊物最高发行量曾经是四万多份(当时同类刊物是三五千册),很多穷学生都愿意买一份《青年论坛》,争睹前沿思想,其作者阵容包含李泽厚、胡德平、陈家琪、黄克剑、戴晴、胡平、许苏民、邓晓芒、易中天、杨念群、郭齐勇等200余人,当时杂志在北京等地有多个发行站,很多人义务宣传发行《青年论坛》,如创办嘉德拍卖、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就是北京站的站长,远志明、高伐林等都曾服务期间。

思想是出版的核心,改革开放是杂志的特色,《青年论坛》尽管是一本短命的杂志,它的出处也不是出版社,但是它却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让人知道武汉还有这样的刊物。

《青年论坛》当时的主要编辑除了李明华、王一鸣还有王绍培(《街道》创办人之一,2003年入《深圳青年报》)、陈刚(诗人)、王振亚(国际共运史专家)、邵学海(艺术史学者)、蔡崇国等。现在要买到一份当年的《青年论坛》相当不容易,多年来就碰见过一回,当你翻看一下就会明白当年的人们的思想多么富有创见,多么敢于表达,老中青几代人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

湖北人民出版社

◆《杨守敬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第二卷后与湖北教育合出。

◆《闻一多全集》全十二卷

◆《李四光全集》全八卷

◆《胡风全集》十卷,后出补卷一册。

◆“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

人民社自然是湖北出版业的龙头,多年的积累,湖北人民社出版过《杨守敬集》(1988年)《闻一多全集》(1993年)《李四光全集》(1996年)《中国丛书广录》(1999年)“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连续出版)《胡风全集》(1999年)《殷海光文集》(2001年)《校编全唐诗》(2001年)《中国图书大辞典》《再续行水金鉴》(2004年)“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萧兵、叶舒宪等)《萧乾全集》(2005)《成中英文集》(2006年)《何兆武文集》(2007)“人踪书影文丛”等厚重的人文图书。

以上是一串书名,但是经过数十年文化禁锢的人必定知道——要出版这么多大部头真是太不容易了,冷板凳自不必说了,也许还要遭受冻饿之馁。

90年代初期,出版社创收较为突出,各地出版社有市场意识的纷纷编畅销书,记得湖北人民出版社擅长编分类文学作品选,那时候现代文学火热,他们适时推出一套“xx随笔”颇为风行。近年来湖北人民出版社在人物传记和民国历史方面选题较多,但多为通俗性的编著,缺少一些历史学专业的视角,这也许正好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长江文艺出版社

◆“跨世纪文丛”共七辑70册

长江文艺社成立于1955年,这是很多地方文艺出版社不可比拟的,因为很多地方文艺出版社都是在1980年代从人民社分割独立而来的。进入1990年代,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出现在大江南北,这是一套新时期文学创作丛书,包揽了当时重要的或者先锋的作家创作,主编是陈骏涛,但缘起于武汉的书商、文学爱好者彭想林的倡导,自1992年到2001年共出七辑收67位作家70本书,收入的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其具体书目如下:

第一辑书目为:红粉(苏童)、呼哨(格非)、去影(叶兆言)、坚硬的稀粥(王蒙)、行云流水(方方)、嘴唇里的阳光(陈染)、屋顶上的脚步(陈村)、官人(刘震云)、河边的错误(余华)、人极(贾平凹)、太阳出世(池莉)、白涡(刘恒);

第二辑书目为:金发婴儿(莫言)、重返家园(洪峰)、黑风景(杨争光)、刺青时代(苏童)、访问梦境(孙甘露)、虚构(马原)、荒山之恋(王安忆)、黑骏马(张承志)、西藏隐秘岁月(扎西 达娃)、夜晚的顺序(吕新);

第三辑书目为:传说之死(李锐)、鞋癖(韩少功)、甜蜜的拍打(铁凝)、和平寓言(阎连科)、秋风醉了(刘醒龙)、军歌(周梅森)、金色叶片(朱苏进)、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张洁)、我的夜晚比你们的白天好(刘毅然)、玛卓的爱情(北村);

第四辑书目为:矮纸集(汪曾祺)、远行之嘱(张炜)、致命的飞翔(林白)、黄泥街(残雪)、逝川(迟子建)、瓦解(周大新)、胡天胡地风骚(阿成)、岁月无敌(张欣)、左手(蒋子丹)、高塌(周涛);

第五辑书目为:天下文章(李贯通)、人生在世(李国文)、告别花都(赵琪)、哭泣游戏(邱华栋)、荒原作证(梁晓声)、遭遇爱情(徐坤)、别人(史铁生)、遍地菽麦(邓一光)、紫丁香园(赵玫)、银河(张抗抗);

第六辑书目为:小说中国及其他(张贤亮)、青藏手记(陈世旭)、吉庆里(殷惠芬)、蜂后(徐小斌)、大街上的水手(陈应松)、流水年华(何顿)、太阳下的蜡烛(李辉)、月光下的银匠(阿来);

第七辑书目为:窥视(野莽)、白底黑斑蝴蝶(潘军)、青衣(毕飞宇)、白罂粟(裘山山)、战争童谣(钟晶晶)、跃马天山(红柯)、梅妞放羊(刘庆邦)。

与大多数武汉出版物一样,这套书印制粗劣,封面勒口和书脊从来都无法平整,不是那里不工整就是这里裁切不齐...在审美上武汉的流行读物显出它自有的风味。

如果长江文艺出版社仅仅是看着文学这口家里的饭,那还不足以说它是全国文艺社里有过几次超常行为的出版社!

进入新世纪长江文艺连出三本书,2000年8月推出王朔和老俠的对话录《美人赠我M汗药》,此书看上去是批评文化圈文学界的种种现象,因为二人都是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出身,当然,文艺关乎世界,二者对谈的话题和风格都严重的超出了圈子,所以让某些人不可忍耐。2000年11月,长江文艺出版了一本海蓝色封面的追忆录,印数比前者少很多,由传主的舅舅许觉民老先生主编,名《追寻林ZHAO》。这大概是唯一一本以林ZHAO命名的正式出版物,很可惜当年没留下一本。过了一个月,2001年1月,老威写作、流沙河作序的《(下图右边那一本)》上下册问世,生猛、粗犷、细腻..此类描述底层生态的书此前只有赵铁林,而老威这部书的题材之新鲜,人群之宽泛,谈话之生动,挖掘之深刻,似乎后来也很少见。这三部书今天都基本买不到了,时间太久了,即便著名的K网也搜不到。

此后,长江文艺除了出版文学作品,还继续出非文学的历史、现实题材图书,2004年广西的老出版人刘硕良北上成立“北京硕良文化发展公司”,而出版方正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刘硕良推出了不少历史题材图书,影响较大的是“背影丛书”,收入《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赵诚)《一代报人王芸生》(王芝琛)《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光旦之华》(王燕妮 ),以及傅国涌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这些书都或大或小的造成影响,尤其是黄万里老人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另外还有老鬼的《母亲杨沫》,钟叔河等编《过去的大学》,傅国涌编《过去的中学》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书。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里面不少书都存在编辑与作者的纠纷,出版真不容易,难得有那么干干净净的,一丝不苟的,做到这两点也许书出的就很慢了,而时机是从来不等人的。刘道玉回忆录第一卷《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不知是不是出自该公司门下未考,刘老正在写此书第二卷,期待早日问世。

◆长江文艺出版社旗下的长江诗歌出版中心

长江文艺出版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不懈的出版诗集,也许是全国出版诗歌集最多的出版社,2012年成立有“长江诗歌出版中心”。

2012—2016年之间,如“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收入宇向、柳宗宣、莫非、桑克等新生代诗人个人作品集,是规格较高的诗丛;更推出了雷平阳、张执浩、余怒、李少君、沈苇、李亚伟、树才、杨键、潘洗尘、泉子、安琪、俞心樵、谷禾、蔡天新、池凌云、大解、荣荣、路也、徐玉诺、丁当、周亚平、草树、阿翔、邱华栋、轩辕轼轲、唐果、金轲、非亚、范倍、黄沙子、颜梅玖、娜仁琪琪格、大卫、牧斯、川上、袁志坚、徐南鹏、谢湘南、阿信、太阿、陈陟云、苏波、王志国、姜庆乙、燕七、依尔福、殷常青、李曙白、阿信、鲁若迪基、高鹏程、叶丽隽、北野、高星、田湘、黯黯、胡桑、茱萸、刘化童、厄土、须弥、天岚、李郁葱、李长平、慕白、修远、罗亮、青蓝格格、青小衣、温永琪、李岩、独化、郑希耕、张岩松等数百位诗人的诗集。

诗歌本就是“票房毒药”,而它们能这样大张旗鼓的坚持真是太可贵了。在个人集子外,诗歌辑刊兼有推出,《读诗》(潘洗尘主编)、《汉诗》(张执浩主编)、《诗歌风赏》(娜仁琪琪格主编)、《先锋诗》(耿占春主编)和《诗收获》等不时出版。

这就是长江文艺出版社,曾经很浪的一家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尔雅诂林》共六卷

◆《李时珍全集》共四卷

都知道教育社有钱,所以有段时间全国不少教育社投入巨资出高端图书,河北教育是首当其冲,辽宁教育花团锦簇,大象(河南教育)、鲁教、苏教、徽教、湘教、赣教等都有不错的书出版,湖北教育不例外,

推出了“楚学文库”(1996年)《尔雅诂林》(1998年)《熊十力全集》(2001年)“二十世纪心理学大师系列”(2001年)《长江流域古代美术》(由前提到的邵学海等主编2002年)“楚辞学文库”(2003年)《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2003年)《李时珍全集》(2004年)《中国翻译通史》(2006年)《王元化集》(2007年)等大部头系列书,一套“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数十种蔚为壮观,连续出版物需要积年的辛劳才有茁壮的成果,这些书为湖北出版增添一道厚重的学术城墙,惜此后湖北教育也遁入平淡之中。

结语

湖北的出版社其余的如崇文书局是原湖北辞书出版社改名的,全国的辞书出版社只有几家,湖北辞书成立于1985年,崇文书局清末时期原本是湖北的官书局,是古籍刻印的重镇,但是现今的崇文书局并不是纯正的古籍出版社,而是做教辅工具书为主的,后来湖北的古籍出版业务才逐渐转到崇文书局来。

湖北原先有一个荆楚书社,于1985年成立,这才是湖北的古籍出版社,可惜1989年12月结业撤销了。

湖北美术出版社和湖北科技出版社在全国同类地方社中旗鼓相当,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名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中,武汉大学出版社主要依托本校资源出版,在人文社科方面突出的书并不多见,倒是华中师大出版社出了不少书,如《张舜徽集》《韦卓明全集》《钱基博集》《杨东莼文集》《章开沅文集》《湖北通史》《苏州商会档案丛编》“桂岳书系”“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出版学建设丛书”等,在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中师大可谓卓然一家,特色鲜明。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也颇具特色,建筑景观设计图书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也在拓展人文社科图书,如2016年推出9卷本的《乔治·奥威尔作品集》令人刮目相看。

武汉出版社也是一家曾经出版不少人文社科品种的城市出版社,1986年建社以来,出版有《张之洞全集》、《聂绀弩全集》、《绿原文集》、“中华长江文化大系”、“科学名著文库”、“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世界著名科学学派丛书”、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等,很难想象地方城市社能出版如此多的高质量图书。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中国人喜用的一句勉励之语,又带着一些逝者如斯夫的感觉,更有一点自我解嘲的意味,就用这句话结束本文,期待武汉出版再放奇彩!

本文作者:老杜 中图网采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