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默的童谣解读四川方言俚语(下)

2025-07-26 16:58:52 7405

在四川方言电视剧《老坎客栈》中用了一首童谣,是四川城市、乡村颇流行的儿歌:

十一,听我老板儿来表白

楼上的客,楼下的客,

听我老板儿来表白:

要窝屎,有草纸,

不要在床上堆金子

要窝尿,有夜壶,

不要在床上画地图。

其中 “不要在床上堆金子”,

也有为“不要扯老板的床靶子”。以前乡下无木板垫床,用竹片编床靶子;乡间有用篾片当手纸的习惯。如蜀乡儿童搞笑谜语;

一根片片五寸长,高上巴点五香糖,你猜到我给你尝。

谜底就是揩屎片。高上:俗语上面的意思。

四川人形容人的胖瘦时,常用‘胖嘟嘟’、‘干豇豆儿’、‘干虾儿’等词形象地比喻。如习语“干精精,瘦壳壳,一吨要吃八钵钵”。

十二,胖娃儿胖嘟嘟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

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弯刀,

弯刀耍得圆,胖娃吃汤圆,

汤圆吃得多,胖娃屙驼驼!

十三,月亮光光

月亮月亮光光, 芝麻芝麻烧香。

烧死麻大姐, 气死么姑孃。

么姑孃,

矮又矮, 嫁给盘海。

盘海脚多,

嫁给八哥。

八哥嘴尖,

嫁给犁辕。

犁辕笑死,扯根头发来吊死!

四川方言称螃蟹为盘海,可能只是发音差异。犁辕,犁除去铧头剩下的木质部分。

十四,麻子打日本

麻子麻得很,参加打日本;

日本投了降,麻子得表扬;

表扬得的多,麻子起窝窝;

窝窝起的圆,麻子坐轮船;

轮船一倒拐,麻子滚下海;

海里盘海多,夹得麻子精叫唤。

麻子,天花留下的后遗症,脸上有许多凹坑,因而叫麻子。如四川人常不点名说某些人“汪二汪三王麻子“;倒拐,四川方言指“转弯”。典型的四川方言“抵垄倒拐”,指走到头就转弯。‘精叫唤’,形容又哭又叫。

四川人称脑袋为脑壳。对脑子有问题,或考虑问题直来直去的人,称“方脑壳”,与现在说“脑壳里进水”、“脑壳里有包”、“脑壳里有乒乓”意思接近。下面两首关于方脑壳的儿歌既可笑,又有哲理:

十五,方脑壳(一)

方脑壳,棒棒剁,剁烂了,我有药,

啥子药,膏药,啥子膏,鸡蛋糕,

啥子鸡,公鸡,啥子公,文化宫,

啥子闻,屙扒屎给你慢慢闻。

十六,方脑壳(二)

方脑壳,哈戳戳,

不拐弯,走直角,

遇到祸事跑不脱。

哈戳戳,指傻。四川话中称傻有“哈儿”、“瓜娃子”、“哈贝儿”、“莽子”等,同义词有‘瓜兮兮’。

十七,丁丁猫儿穿红裙

丁丁猫儿,穿红裙;

高大姐,做媒人。

麻子娘娘吹鼓手,

斑竹丫丫抬起走。

抬轿的,慢点儿抬,

看把姑娘儿绊下来,

姑娘儿穿的绣花鞋。

四川话中将蜻蜓称为丁丁猫儿;丫丫,本指丫枝,这里指竹竿;绊下来,滚下来;姑娘儿,儿音拼读,听起来很好听。但四川话中的“花姑娘儿”不指人,而是指花色瓢虫。

十八,对门对户打亲家

斑竹丫,慈竹丫,

对门对户打亲家。

亲家母有三个女,

三个女儿人人夸:

大女是个渣巴眼,

二女是个眼渣巴,

只有三女生得好,

挤眉眨眼萝卜花。

亲家公有三个儿,

三个儿子人人夸:

大儿是个光秃秃,

二儿是个秃秃光,

唯有三儿生得好,

一脱帽子放金光。

渣巴眼指患红眼病的人,眼睛发红,眼屎多,经常流泪眨眼;光秃秃,指癞子,光头儿。

十九, 幺姑娘,不要哭

月亮月亮光光,

芝麻芝麻烧香,

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

幺姑娘,不要哭,

买个娃娃打鼓鼓。

鼓鼓叫唤,买个灯盏;

灯盏漏油,买个枕头;

枕头开花,接个干妈;

干妈脚小,一脚踩到癞疙宝。

这是又一首“月亮光光”的儿歌,前两句同,后面不同。四川人将蟾蜍称为癞疙宝。想到蟾蜍满身疙瘩的样子,这个称呼不是很形象吗。儿语中常用迭词,如这首童谣中的‘鼓鼓’,其它如‘莽莽’(饭)、‘嘎嘎’(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