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生300多次瘟疫,人们是怎么抗疫的?看看老祖宗的智慧

2025-10-02 07:28:58 9951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民是如何与瘟疫斗争的。

中医中药在疫病防治上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世代相传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总结,为后世防疫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古时“疾”与“疫”有所区分,不传染的疾病称“疾”,流行性传染病称为“疫”,合称“疾疫”。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关于疫病的记载,当时使用的名称包括“疫”、“疾疫”、“疠”等,古籍如《尚书》、《国语》、《左传》和《史记》等均有详细描述,涵盖瘟疫、瘴气、痢疾、流感、麻风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历史文献展现了古人面对瘟疫时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智慧,他们创造出独特的防疫与治疗方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商朝时期,虽然人们主要依赖巫师和卜筮来问诊疾病,对传染病的认识十分有限,但实际上已有针灸和灸疗的治疗手段。甲骨文中甚至记载了“疾年”一词,商朝还实行了最早的隔离措施——考古发掘显示殷墟遗址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体现了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据史书记载,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大规模疫情发生在周朝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6年)夏季的“齐大灾”,齐国爆发严重的疠疫,波及鲁国,鲁国史官详细记录了这场灾难。根据《公羊传》的解释,这场灾害即为大疫,因此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瘟疫。

当时周王室非常重视疫情防治,除了定期举办驱疫仪式,还专门设立了负责防疫的官员。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奇书《山海经》中也记载了七种用于治疗瘟疫的草药,如薰草等。

到了秦汉时期,中医药学逐渐成熟。秦朝法律文献中对麻风病症状有详细规定,还设置了隔离病房。《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疫病防治理论,强调疫前预防、早期治疗及防止复发。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剂和药物知识,成为中医诊疗的规范标准。许多方剂,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以及治疗黄疸和传染性肝炎的“菌陈蒿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为历代抗疫作出巨大贡献。

张仲景还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饮食禁忌,比如病死牲畜或疫死牛肉不能食用,防止疫病传播。

此外,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和狂犬病的治疗方法。现代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从这些文献中汲取灵感,成功提取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

《淮南子》总结民间经验,比如病犬死后不可投入井中以防污染水源,《论衡》则告诫人们不能食用老鼠咬过的食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防疫措施趋于制度化。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倡熏药和向井中投药进行消毒。

在预防方面,古人也有诸多方法。华佗建议服用“屠苏酒”,葛洪推崇“老君神明散”,还有人提倡藿香正气散。唐宋时期广泛应用香药防疫,明代更流行焚烧苍术净化空气以驱除疫气。

从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可见端倪:“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爆竹声、屠苏酒、桃符等习俗,表达了古人驱邪避疫的美好愿望。

这充分说明,祛疫避灾的传统习俗早已融入中华文明,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

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常有薰艾烟、泡艾澡、饮艾酒的习惯以驱除瘟疫之气。艾叶作为传统中药,早在商周时期就被用于灸疗和针刺,成为防疫文化的重要象征。

南宋时期,朝廷发放“柴胡制药”,指导防疫,并采用“以毒攻毒”的理念治疗天花。明代吴有性所著《瘟疫论》是中国古代瘟疫学的集大成之作。

清代熊立品在《治疫全书》中提出了许多防疫建议,如避免接近病床、拒食病人食物等。

进入现代,经过三年的疫情严峻斗争,我们在继承古代防治经验基础上,针对发热、咳嗽、咽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推荐使用多种中成药,如连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小柴胡颗粒,咳嗽时则服用肺力咳合剂等。这些药品大多在网络平台上便于获取。

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宝贵财富,与祖先的智慧密不可分。

隔离作为遏制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是古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由于古代医学水平有限,信息传播缓慢,交通落后,人口密度较低,瘟疫多局限于某一地区,传播速度较慢。

因此,隔离措施成了古代防疫的关键。他们将患者集中安置于特定区域,由官府统一供药治疗。早在商朝就有隔离雏形,而秦朝首创了明确的隔离防疫制度,法律中设立了“疠所”。

西汉时期,疫情爆发也采取隔离措施。汉平帝元始二年,瘟疫、旱灾和蝗灾同时发生,朝廷设立空置宅第作为隔离场所,专门治疗疫病患者。

《后汉书》记载,汉军西征时,因瘟疫死亡惨重,将感染军官隔离在庵堂内治疗。

自我隔离也是古代防疫重要一环。如晋朝规定,若家中有三人感染,即便自己健康,也须居家隔离100天,远长于现代隔离期,这是因无先进检测设备,长时间隔离才能保障安全。

历代还设有医馆以补充国家防疫力量,如北魏设立医馆,秦隋为麻风病人建立“疠人坊”,唐代寺院中有医馆,清朝宫廷设“避痘所”隔离天花患者。

这些隔离措施,正是我们近年抗疫措施的历史传承。

疫情爆发后,官府往往亲自组织医疗,派遣医官巡诊并免费施药,成为古今抗疫惯例。

东汉建武十四年,会稽瘟疫大爆发,死者数万,太守钟离意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进入疫区,提供医药救治,使所辖多数民众获救,此事载于《后汉书》。

还有官员因深入疫区感染身亡,如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朗为送药入疫区染疫去世,年仅47岁。

宋代皇帝对疫情极为关注。宋仁宗将私藏的珍贵药材分发民间,宋代还大力编撰修订医书,设“校正医书局”整理医学典籍并推广,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极为罕见。

明朝前,医治多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负责。明中期,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太医院太医人数达300余人,成为抗疫主力。疫情爆发时,皇帝会调派太医深入疫区,问诊治疗。

《世宗实录》载,1541年京城瘟疫爆发,明世宗朱厚熜亲自研制药方《济疫小饮子方》,并命令广泛发放。

防疫配套措施还包括减免赋税、大赦囚犯、开仓赈粮、调配物资救济等,体现国家对疫情的高度重视。

从先秦起,防疫观念就深入人心。《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保持卫生环境。

民间习俗如“扫年”便是除旧布新,清扫环境以防疾病。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家家户户彻底打扫,去除污秽,预防瘟疫。

端午节更被视作全民“防疫节”,人们饮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旨在杀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端午时节天气转暖,虫害频生,增加感染风险。

如今,我们虽科技发达,但定期彻底清洁环境仍是防疫重要环节。

治愈后,为防止复发和再传播,古人重视对病人衣物消毒。明代李时珍提倡用蒸汽消毒,清代贾山亭在《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记载,将病人衣物置于甑上蒸煮,类似现代热水消毒。

对瘟疫死者,朝廷常赐予厚葬,或采用集中丛葬阻断传播。宋代设“漏泽园”专门安葬无主尸骨及贫困者。

两宋时期尤为重视防疫,实行沸水消毒,设收粪人清理粪便防疫,监狱卫生管理严格,五天清扫一次,甚至清洗犯人枷锁。

现代疫情过后,我们也严格对衣物、被褥、生活用品进行消杀或废弃,防止二次感染。

北宋时期,首次有天花疫苗接种记载。明代中期,民间兴起“人痘接种术”,将天花患者痘痂研粉吹入健康人鼻腔,以获得免疫力。此技术传至欧洲,促使英国发明牛痘接种法,推动全球消灭天花。

明代中医对传染病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涌现大量传染病专家,出版专门瘟疫、痘疹、麻风、疟疾等病学著作。

清代康熙皇帝重视天花防控,命令49旗及喀尔喀藩部种痘,接种效果显著。康熙亲自研究疫苗推广种痘,虽同治皇帝仍死于天花。

现代医学更先进,疫苗接种涵盖不同人群,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

综上所述,瘟疫作为人类面临的顶级灾害,一直伴随历史发展,既威胁生命健康,也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