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的火药帝国,为什么是奥斯曼、波斯和莫卧儿印度?

2025-10-07 05:07:51 7592

此外,随着在东欧的统治地位的上升,他们有了新的机会来利用欧洲的火炮技术,特别是在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1526年起由奥斯曼帝国控制),以及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的采矿中心(16世纪40年代并入奥斯曼帝国)。

这些所得使奥斯曼帝国能更容易地获得制造大炮所需金属,以及银和金子。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强有力地证明了大炮业已成为一种高效的攻城武器。

与此同时,法国正在开发更轻便、机动性更高的野战炮,而奥斯曼帝国以及更西边的国家都在制造改进过的手持枪。

早期手持枪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需要用燃烧的木条或火柴在火门上点火。要同时瞄准和点火是非常困难的。

到了1450年,人们开发出了各种装置,用于盛放缓慢燃烧的导火线或火柴,并使用扳机来使其与火药接触。重型火绳枪是在1470年左右以这种装置为雏形发展起来的,几乎同时出现在土耳其和西欧。

奥斯曼帝国的枪械师们知道欧洲的武器,而他们自己也做出了一些关键性创新,具体说来是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蛇形管的扳机装置。

到1500年,奥斯曼步兵部队普遍装备有重型火绳枪,并用它们在波斯和埃及打了许多胜仗。

火药与社会

尽管在战争中损失了一部分领土,波斯帝国仍然保有独立主权;不过在1555年最终进入和平年代之前,它还是免不了与土耳其人几度交锋。

此后,特别是1587年沙阿(国王)阿拔斯(Shah Abbas)登基后,那里成为波斯文化灿烂辉煌的舞台,波斯对艺术的影响也蔓延到土耳其和北印度。

在1514年的土耳其入侵波斯期间,土耳其人占领了当年蒙古人统治时的首都大不里士(Tabriz),据说该城市的一千多名艺术家和工匠被迫或被劝服迁往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

这使奥斯曼帝国和波斯艺术之间已有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而其对纺织等技术而言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1526年莫卧儿帝国的建立,波斯对北印度的影响已不可忽视,30年后阿克巴皇帝(Emperor Akbar)登基,这一趋势变得更加强烈。

莫卧儿皇帝们的血统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他们也有着相称的军事兴趣;但莫卧儿的语言和文化都来自波斯,他们也吸引了许多波斯手工业者来到德里和阿格拉(Agra)。

奥斯曼土耳其、莫卧儿印度和波斯在16世纪都经历了相当强大和繁荣的时期。

土耳其在陆地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这三个帝国中,火器和其他火药武器都是达成领土扩张的重要因素。

因此,美国杰出的伊斯兰历史学家马歇尔·霍奇森(Marshall Hodgson)将土耳其和波斯称为“火药帝国”,也用这一术语来指莫卧儿印度。

他的观点是,火炮、手持枪及火箭不仅使这些帝国得以扩张,而且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因为获取及部署枪炮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优的行政能力,而这是地方上的权贵无法做到的。

当战争依赖于马匹时,土地和牲畜的所有者为政府提供了最基本的军事资源,并形成了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贵族阶层。

现在,政府需要购买铜和锡,控制武器制造,找到可靠的火药供应,并训练步兵部队使用手持枪,这样一来,传统的上层阶级就没那么重要了。

火药帝国的概念已被许多其他历史学家采纳,围绕它的辩论也十分激烈。与魏特夫的“水利文明”概念一样,“火药帝国”一词点出的是特定技术会如何对政府机构和社会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尽管霍奇森对他的术语进行了谨慎的定义,并且只将其应用于某些伊斯兰国家,但其他人却用这个词来描述所有16世纪依靠枪炮来扩张领土的大型帝国。宽泛地看来,这个基本概念很好地强调了亚欧大陆几个帝国的飞速扩张。

然而,火药帝国的概念对日本和欧洲都不太适用,而且它对硬件技术的强调太多,而对社会制度和机构的提及则太少。

今天,许多历史学家会将这一论证逆转过来:只有那些在军事资金和后勤支持方面管理得当的国家才能成为火药大国。但是,此处还有一个军事文化的问题。

奥斯曼土耳其、莫卧儿印度和波斯确实可以被归类为火药国家,这不仅是因为它们运用枪炮的方式,还因为其文化和制度十分相似,特别是军事制度、机构及其与宫廷生活的关系。

当时,其他帝国在制度建设层面并没有像上述三国那样给予军事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应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把火药当作这些国家的特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