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后乘坐的御轿与皇杠需多少人抬?

2025-07-04 15:58:37 9195

皇帝、皇后乘坐的舆轿,人称之为御轿。御轿一般分五种。

(一)玉辇:殿式轿。皇帝祭天坛时用。外罩黄缎绣龙轿衣,内为嵌苍玉板的真金轿顶。轿内设宝座。辇盖高二尺六寸,六尺三寸见方;辇本身高五尺三寸,五尺见方;底座高三尺四寸,七尺七寸见方。玉辇全高一丈零三寸。以三十六人舁之。

(二)金辇:殿式轿。皇帝祭地坛时用。外罩黄缎绣龙轿衣,内为嵌金板之泥金轿顶,轿内设宝座。辇盖高二尺六寸,五尺见方;辇本身高五尺,四尺九寸见方;底座高二尺四寸,七尺七寸见方。金辇全高一丈,以二十八人舁之。

(三)大札舆:亭式轿。皇帝祭日坛、月坛、太庙、堂子(清代祀神之所,祀土、榖谷神)时用。外罩黄缎绣龙轿衣,内为嵌真金龙金顶,轿内设宝座。舆盖高一尺三寸,横宽四尺,纵五尺;舆本身高五尺八寸五分,横宽三尺,纵四尺,舆全高七尺一寸五分。以十六人舁之。

(四)轻步轿:为金漆衬明黄缎褥靠垫的椅形亮轿。皇帝、皇后巡幸或游览时用。椅高三尺四寸,横宽二尺二寸,纵一尺八寸;椅下地平(即托板)横宽二尺二寸,纵二尺九寸。以十六人舁之。

(五)步舆:为棕绿色衬明黄绣褥靠垫的椅形轿。椅高三尺三寸,横宽二尺二寸,纵一尺八寸;椅下地平横宽二尺二寸,纵三尺。以十六人舁之。

以上这些舆轿,凡新制做的,均先遣官员试乘,以此检查是否安全,叫演御轿。试乘者不是一般官员,必须是王公大臣。演御轿时,轿盖顶及宝座和轿外两边丝穗不动,轿身的轿衣要以黄紬遮起来,王公大臣盘膝坐于轿内宝座上。如果因故王公大臣不能试轿,可派内务府銮舆卫校尉或章京(即司员)试乘,轿盖顶不动,但撤去原轿衣、褥、靠垫,露出轿箱,试乘的校尉或章京坐在宝座上不得盘膝,须将两脚下垂坑前(轿底前端之空洞处叫坑),以表示职卑人贱不敢擅乘御轿。演习时,抬得要稳,先起来御轿不得“吱吱”乱响,转弯时轿身不得歪斜。

还有几种宫廷一般用轿,乘用前不演练,但抬轿人数不一。后妃所用的舆轿有大仪舆,十六人舁之;轻舆,又称翟舆,八人舁之。皇贵妃所乘的轻舆,八人舁之。贵妃以下乘舆,四人舁之。除轿之外,还有御车,也各有专名:皇后用的车有凤车、仪车;嫔妃用的车有翟车、曲盖车等。

人死之后,将棺木抬往墓地土葬。抬棺木的是专业人,北京叫“杠房”。皇帝、皇后等死后安葬时,由内务府銮舆卫派人抬棺,叫抬皇杠。抬杠人多少,有等级之分。皇帝、皇后一百二十人一班,分两班,共二百四十人。嫔妃八十二人一班,分两班,共一百六十四人,在出殡之前,要演皇杠,由清廷派大臣专职专管。正式出殡,杠上放棺木,罩以黄缎绣龙棺罩;演皇杠时,大臣坐在杠上,罩上棺罩,杠上放一碗清水。抬棺人身穿大红绣团花锦衣,头戴青帽红翎,足蹬粉底青靴;领杠头人在前面手持“响尺”,“响尺”邦邦一响,抬杠人整整齐齐抬将起来,身架、步法、眼神都有定规,“上身稳,稳如泰山;脚步齐,分寸不离”。拐弯、换肩、停止都由“响尺”声指挥,不许散乱,也不许说话,只听邦邦的响尺声与抬杠人“刷刷”的脚步声。棺罩的四角,有四个杏黄盘花丝线系着的彩穗,要求彩穗垂直抖动,不能乱晃。演皇杠大臣坐在杠上,除了感觉是否平稳外,主要看他面前放的一碗清水,不许洒出一滴,这才算成功。否则重演,一直演到符合要求为止。嫔妃出殡,也要演皇杠,不过比较简单,没皇帝、皇后那样有严格要求,一般检查皇杠有无差错、抬杠是否合适、走的步伐是否整齐等等,如果符合要求,也就可以交差准备出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