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納粹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德語: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羅馬化:Velikaya Otechestvennaya Voyna,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巴巴羅薩行動開始進攻至蘇聯莫斯科、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在柏林向蘇聯無條件投降為止。
關於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羅斯,請見「俄法戰爭」。
「偉大的衛國戰爭」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同名紀錄片,請見「偉大的衛國戰爭 (紀錄片)」。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9月10日)
快速預覽 蘇德戰爭, 日期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一部分自左上順時針:蘇聯T-34戰車進攻柏林;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德軍虎I坦克;1943年-1944年冬東線戰場中的德國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德國別動隊在烏克蘭屠殺猶太人;威廉·凱特爾簽署德國投降書;史太林格勒戰役中的德軍士兵日期1941年6月22日 (1941-06-22)-1945年5月9日 (1945-05-09)(3年10個月2周又3天)地點德國東方的歐洲地區:中部、東部和北部歐洲;後期延展至南歐、德國和奧地利結果
蘇聯和其聯軍勝利
德意志第三帝國崩潰
冷戰開始,鐵幕建立領土變更
蘇聯控制中歐和東歐德國分治參戰方
軸心國:
德國
意大利[a]
羅馬尼亞[b]
芬蘭[c]
匈牙利[d]
斯洛伐克
克羅地亞
俄羅斯解放軍
支持:
西班牙藍色師[e]
同盟國:
蘇聯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東路軍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f]
倒戈或停戰的軸心國:
羅馬尼亞[g]
保加利亞[h]
芬蘭[i]
空中支援:
美國
英國
自由法國[j]
加拿大
澳洲
新西蘭指揮官與領導者
阿道夫·希特拉 × (元首、陸軍總司令)[註 1]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陸軍總司令)[註 2] 威廉·凱特爾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弗朗茲·哈爾德 庫爾特·蔡茨勒 赫爾曼·戈林 費多爾·馮·博克 † 威廉·馮·里布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海因茲·古德里安 君特·馮·克魯格 × 赫爾曼·霍特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 斐迪南·舍爾納 腓特烈·保盧斯[註 3]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 恩斯特·布施 瓦爾特·莫德爾 × 沃爾弗拉姆·馮·里希特霍芬 貝尼托·墨索里尼 喬瓦尼·梅塞[註 4] 伊塔洛·加里波第[註 4] 揚·安東內斯庫[註 5] 彼得·杜米特雷斯庫[註 5] 里斯托·呂蒂[註 5]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註 5] 霍爾蒂·米克洛什[註 5] 費倫茲·索姆巴萊伊[註 5] 薩拉希·費倫茨[註 6] 約瑟夫·蒂索 安特·帕韋利奇 埃米利奧·因方特斯[註 4] 安德烈·弗拉索夫
約瑟夫·史太林(總書記、國防委員會主席) 格奧爾基·朱可夫 鮑里斯·沙波什尼科夫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 尼古拉·瓦圖京 † 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 謝苗·鐵木辛哥 伊凡·科涅夫 阿列克謝·安東諾夫 伊凡·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基爾波諾斯 † 德米特里·巴甫洛夫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崔可夫 謝苗·布瓊尼 列昂尼德·戈沃羅夫 基里爾·梅列茨科夫 尼古拉·庫茲涅佐夫 伊凡·伊薩科夫 菲臘·奧克佳布里斯基 亞歷山大·諾維科夫 謝爾蓋·胡佳科夫 齊格蒙特·貝林格 盧德維克·斯沃博達 米哈伊一世 尼古拉·勒代斯庫 基蒙·格奧爾基耶夫 約瑟普·鐵托兵力
1941年
376.7萬人
1943年
393.3萬人
1945年
196萬人
1941年
268萬人
1943年
672.4萬人
1945年
641萬人傷亡與損失
見雙方人員傷亡統計
[a]至1943年
[b]至1944年
[c]至1944年
[d]希特拉為防止匈牙利投降盟軍,他在1944年3月命令德軍進入匈牙利去控制重要的設施,即瑪嘉烈行動。1944年10月15日,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突然公開宣佈匈牙利停戰,德國立即發動了鐵拳行動,出兵全面佔領匈牙利並逮捕霍爾蒂。10月16日,德國讓極右政黨箭十字黨掌權,至此匈牙利的身份由盟友淪為傀儡
[e]至1944年
[f]1944年起
[g]1944年至1945年
[h]保加利亞一開始時沒有對蘇聯宣戰,所以保加利亞在東線戰場是中立的軸心國成員,而蘇聯在佔領了羅馬尼亞後的1944年9月5日才對保加利亞宣戰和入侵,1944年至1945年
[i]1944年停戰
[j]1943年後
關閉
東線的兩個主要交戰國是德國和蘇聯,儘管美國和英國從未向東線派遣地面部隊,但都以租借法案的形式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質援助以及海空力量支持。德國和芬蘭在最北端的蘇芬邊境以及莫曼斯克的聯合行動被視為東線的一部分;此外,蘇芬繼續戰爭通常也被認為是東線的一部分。大約有3000萬人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其中包括900萬兒童。[1]蘇德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2],英國歷史學家謝菲·羅拔斯(英語:Geoffrey Roberts)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0%以上的戰鬥都發生在東線」。故被各界廣泛認為是軸心國失敗的主因。[3]
1941年6月22日,東線戰爭拉開序幕,納粹德國領導的軸心國軍隊開始向蘇聯推進,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最初,蘇聯軍隊無法阻止軸心國軍隊接近莫斯科,但軸心國經歷多次嘗試後仍未能佔領莫斯科,並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在高加索地區的油田。1942年6月28日,德軍根據「藍色方案」計劃入侵高加索地區,蘇聯則在史太林格勒成功阻止了軸心國的進一步推進,史太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最血腥的一場戰役,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軸心國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終結了進攻力量,並為蘇聯的進攻掃清了道路,並導致許多德國盟友叛變並加入同盟國,例如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蘇德戰爭最後以蘇軍佔領柏林結束,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這一天標誌着歐洲戰爭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4],為了追求「生存空間」,納粹德國在整個東歐發動了一場殲滅戰(英語:War of annihilation)。納粹軍事行動的特點是殘暴、焦土政策、肆意破壞、大規模驅逐、強迫飢餓、大規模恐怖主義和屠殺;其中還包括東方總計劃和飢餓計劃的種族滅絕運動,旨在消滅和種族清洗一億多東歐原住民。
蘇聯雖然作為「解放者」,但同樣聲名狼藉[5],包含與德軍瓜分波蘭時的卡廷大屠殺終被揭露而引發的風波,以及在先前發動蘇芬戰爭爭議未解上的繼續戰爭[6]、對東歐各國干涉並強行赤化至冷戰末期,與趁戰爭期間佔領波羅的海等,尤其在東歐國家裏對其看法迥然不同甚至趨於負面,現代以來的去共產化運動也引發了與俄方的摩擦[7][8][9],在梳理紅軍的戰爭罪行與戰後勢力劃分的研究事證的論點多元下[10][11],使得如今這場戰爭性質在史學出版中常常具有爭議[12]。
Remove ads名稱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背景Loading content...德國意識形態與蘇聯的情況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雙方軍事實力對比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戰爭進程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結果Loading content...領導人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被佔領土上的鎮壓和種族滅絕Loading content...工業產值Loading content...傷亡Loading content...參見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Loading content...註釋Loading content...參考文獻Load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