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02—为你解读中国陵墓的历史与文化

2025-10-13 21:53:48 1247

战国末年,河南一带开始用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西汉时甚至用这种砖作墓顶的盖板,在中小型墓中,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但是空心砖体型过长过大,用作墓顶板梁也易于折断。因而东汉以后逐渐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小砖与拱顶墓室。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西汉末年的墓中产生穹窿顶,以后,穹窿发展成为独立的结构由于提高墓室空间和无模施工的需要,穹窿顶的矢高逐渐增大,外形接近于陡峻攒尖顶。由此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叠涩砌的穹窿顶。并在唐、宋墓中广泛应用。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 黄肠题凑

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其结构是“以柏本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 阙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阙。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东汉碑村,是我国现存30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冯焕阙位于四川渠县赵家坪,建于东汉,是四川现存诸阙中时代最早者。

▲ 冯焕阙

PART 2

帝王陵寝封土制度

The system of tomb sealing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2、因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3、宝城宝顶:在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明十三陵、清东西陵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PART 3

陵园建筑

Cemetery architecture

除了封土坟头之外,一般分作地面建筑(享堂)、神道和地宫三部分。陵地有占地数里、甚至数十、百里的,陵园建筑以祭祀的大殿为主,称作陵恩殿或隆恩殿。在它的前后四周有各种门和配殿,形成了一个地面宫殿建筑群,规模十分庞大。神道即墓道,帝王陵的神道规模很大,两旁有石人石兽等雕刻。这种石雕称为“石象生”,以其好像生前的仪仗队一般。地宫是埋葬死者的地方,是帝王陵的主要部分,又称为幽宫、玄宫等等。

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战国墓上有坟丘,坟顶有享堂遗迹。汉陵园建制基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之制。墓前或置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石阙。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已不存,规模仅及汉代贵族、官僚的墓制。

唐代因山为陵,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下宫,成为上、下宫制。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陵前神道加长,门阙及石像生增多。

宋代帝陵规模远不及汉、唐。北宋各陵布局大体是:陵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也称之为上宫。陵的西北,是皇帝死后供其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

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2进或3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

PART 4

陵墓代表建筑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e of tombs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 明帝陵规制

帝陵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又称重门,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祾恩门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建左右配殿各七间(《昌平山水记》记为七间,《帝陵图说》记为九间,本书据遗址分析从前者)及神炉左右各一座。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嗣皇帝祭祀前君,后的场所。其形制为重檐庑殿式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三层,金砖铺地。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

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偏后部位为宝城。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其余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

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宝城之内封土满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顶”。

● 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明永陵平面

● 明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

▲长陵祾恩殿

▲长陵祾恩殿立面

▲长陵祾恩殿平面

▲长陵祾恩门

▲长陵明楼

●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m,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宇组成,其顶部均为条石拱券,断面呈尖顶、两弧相交的“锅底券”形制。建筑面积1195㎡。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地宫平面

▼ 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于1661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东陵包括5座帝陵: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4座后陵和5座妃园寝。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还有3座后陵。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

● 清帝陵规制

自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为三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

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供谒陵者更换衣服、临时休息的殿宇)、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牌、三路三孔桥及平桥。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焚烧纸、锞的场所)、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

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做祭品的厨房)、南北神库(储存物品的库房)、省牲亭(宰杀牛羊的场所),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

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包括墙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包括墙顶)。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 清慕陵

● 清景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